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

一、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自从大学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以一种“越来越亲密”的姿态走向未来。德国洪堡思想是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首次将大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将科学研究看成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此时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学研结合,但还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即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标志着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一项使命。从此以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活动寻找到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与企业开始建立“伙伴关系”,许多著名大学都与周边的企业尤其是新科技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更为积极的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政府均采取了许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1958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工农、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同年,半工半读学校制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将为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践提供了平台,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到1965年时,进行半工半读试点的全日制高校达到177所之多。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合作教育。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计划期间,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各地大学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活动。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在法律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又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即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未完,全文共4614字,当前显示10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