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模因子排名靠后的省份,要注重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协调发展;财政支持因子排名靠后的省份,要注重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使用监督机制;结构因子排名靠后的省份,政府部门应引导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综合排名靠后的省份,要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区域差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逐渐突出,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各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而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仍然有一定差距。同时,从各个地区的高校自身来看,一流院校获得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力度显著高于普通院校。长此以往,这必然会不断拉开高校间的差距,影响普通院校教育质量建设的积极性,缩小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往往需要同时负担地区义务教育与地方高校财政支出,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缺少中央财政的支持意味着财政资金杯水车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难,也使得高校毕业生纷纷流入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有限,又进一步挫伤了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继续优化布局,在资源配置上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倾斜,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鉴于此,我们对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实证研究的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择。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指标选择时参考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王昱[1]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进行评价;张海英[2]利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效率两个维度,对2008年31个省份高等教育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许玲[3]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等级差法结合起来研究了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关系;许庆豫等[4]则是利用变异系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因子分析指标的选择,从数据的获得与全面性考虑选取7个指标:高校数(X1),招生数(X2),在校生数(X3),专任教师数(X4),高校生师比(X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6),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支出(X7)。这些指标能综合反映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财政经费投入情况,较好地保证了指标选择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数据,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局官网上的数据,其中的部分指标不是在统计年鉴中可以直接获取的,需要通过计算整理得到,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二、东中西三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析

(一)原始数据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因子分析中,首先通过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判断是否可以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为371.385,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KMO检验值为0.691,已经基本符合一般因子分析研究的标准,所以选取的指标做因子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未完,全文共5339字,当前显示14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