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教育改革应用型困境分析

一、何谓“实践逻辑”

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主要探讨“实践是如何发生的,是按照什么方式展开的,在何种社会空间中呈现什么样的一般图式”。[3](P19)布迪厄运用“关系性”思维方式把实践逻辑视为习性、资本以及场域之间关系的结果,其简要公式为[(习性)(资本)]+场域=实践(1)公式(1)清晰地表明“实践”是习性、资本、场域联合作用的结果,不是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单一结果。所谓“习性”,布迪厄认为它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一种社会型塑机制,涉及社会行动者具有的对应于其占据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倾向。[4](P279)习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习性是一种社会性情倾向系统,先于个人而存在并赋予个人以某种社会身份的文化系统和心理习惯,其功能是“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它们历时不变的特性。”[5](P83)其次,习性是一种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产性图式的系统,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习性所导致的行为常常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种“适得其所”的历史积淀和“合情合理”的经验潜在。[6](P175)最后,习性具有持久性。习性通常在行动者的意识和语言运作之前发生效力,超出了意志控制的范围,具有特定持久的效力。可见,习性是内在化和外在化的双重过程,是完成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双向共时运动的相互渗透过程,是行动者通过行动而外在化的社会结构的前结构,同时又是行动者的内心深层结构化,并持续影响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动。


(未完,全文共8587字,当前显示7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