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探究

[摘要]通过分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运用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研究路径,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涉及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校内活动、校外实践、新媒体音乐等内容,从多途径、多形式、多平台共同构建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

从20世纪中叶发展到现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多元化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然而,在整个音乐教育领域,多元化音乐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将直接影响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实现。

一、普通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单一的音乐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整体而言,多元化音乐教育面临着矛盾和挑战。

第一,就课程设置而言,诸多普通高校将音乐教育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了音乐鉴赏、民族音乐赏析等,但未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领域。与大学通识课程和公共课程相比较,弱化了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未发挥音乐的激发创造力及辨析力、培养鉴赏能力等功能。同时,高校设置的音乐教育类课程比较单一,知识面不够丰富,导致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就课堂教学而言,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就仅仅是唱唱歌、听听音乐,而这些也只是为了消遣或是自身的放松。由于对西方音乐的崇尚,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大多以西方音乐为主,而对于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了解的缺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音乐知识的狭隘和短视。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缺乏兴趣,有的认为它们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就更别提对西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了。造成这样片面的认知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手法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只是囿于对音乐表面形式的介绍,较少去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快餐式的音乐教育形式,让学生对世界多元化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这些也制约着我国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三,就教学方法而言,普通高校设置的音乐选修课程一般为音乐欣赏,教师的授课内容乏味,形式单一,造成众多大学生选修音乐欣赏课只是因为这门课程好拿学分,以致音乐欣赏课程形同虚设,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中国的教师太爱讲,太能讲,讲得太多。他们认为学生总是领会不出来的,追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缺失也是一个方面,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每次的教学过程都是一样,这使得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玩手机或是干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样也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认知信息间的沟通停滞,忽视了师生之间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以致课堂效果差。


(未完,全文共3398字,当前显示10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