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职业教育走上交流合作之路。三十余年来,中德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合作经验,合作成果丰硕,然而中国职业教育长期致力于“移植”德国经验,而职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创新不足,导致当前中国职业教育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无法完全照搬德国模式,另一方面尚未能建立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合作;双元制;本土化

一、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声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走上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之路。三十余年后,关于中国今后应如何看待德国经验,中国教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学与不学,已经成了一个争论话题。有学者认为,由于社会背景不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迥异,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无法简单移植的。[1]德国前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曾直接指出,十多年前,江苏、山东、天津等地就尝试引进德国教育模式,但都没有成功。最重要一个原因,是中国还没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传统。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社会传统环境匹配,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样的传统环境,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还不可“移植”。[2]然而有学者却认为,尽管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职业适应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克服的问题。[3]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必须继续深入学习德国经验。中国今后究竟应如何看待德国经验。这得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程中寻找答案。

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回顾

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历程,借鉴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把整个历程分成引介推广、进修培训以及创新应用三个阶段。

(一)引介推广阶段(1980-1999)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在此阶段主要是“输入型”合作项目。1980年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访德,并邀请中德双方专家探讨和制订中德职业教育和师资培训合作,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之门从此正式打开。1983年中德实施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南京建筑学校合作项目。1985年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1994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德国总理科尔在德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指导中德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同年9月部“中德职业教育联合工作小组”在北京成立,并发表《中德职业教育倡议行动联合公报》。两个月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十年———成果与展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1997年,中德第一个培训职教管理人员合作项目“职教管理人员培训”开始实施。1998年10月,旨在探索农村地区职教发展新模式的中德唐山农村职教合作项目启动。[4]据统计,1984年—1994年期间有200名德国专家短期来华讲学,受德技术合作公司委派到中国工作的德国职业教育长驻专家多达56名。[5]在推广方面,中国教育部自1994年以来在沈阳、苏州、无锡、常州、芜湖、长沙市六个城市、100多个单位推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开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试验。[6]

(二)进修培训阶段(2000-2008)


(未完,全文共7046字,当前显示12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