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治理整顿强化林业革新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一)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国有林区建成了131个林业局,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个国营林场、11万多个集体林场和300多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我国林业已成为包括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利用、多种经营、机械制造、科技教育等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有职工240多万人。40年来,共生产木材30多亿立方米和大量林副产品,造林保存面积达5亿亩,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林业生产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造林绿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到1989年底,已有253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不但促进了农业生产,还解决了当地部分用材,增加了群众收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进行12年。第一期工程于1985年完成,共造林近1亿亩,保护农田1.2亿亩,现正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先后共造林1.37亿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在39个县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将全面展开。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经济林建设和城市造林绿化,都有新的发展。
总体来看,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国林业形势继续向着好的方面健康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林农群众,按照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基本思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1989年的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又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还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1989年召开了全国绿化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发布了第三次(1984一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全面制定了1989一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在实践中对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项林业工作又向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前进了一步。现在森林资源有了底数,造林绿化有了规划,工作有了一定基础,林业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了。这就为1990年林业工作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林业多年来积累的问题不少,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的局面还没有扭转。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是林业兴衰的重要标志。从这次清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间题相当严重。与上一次(1977一1981)清查结果相比较,森林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尤其是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大幅度减少,这部分可采资源已濒于枯竭。森林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一是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7年多时间减少了12.24亿立方米,消耗掉1/3,年均赤字1.7亿立方米。全国现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扣除不宜开发和不可及部分后,只有14亿至15亿立方米可供开采,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采伐7至8年。
东北、内蒙古国营重点森工企业只有7.4亿立方米,
(未完,全文共8807字,当前显示13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