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实践探索
摘要。资产收益扶贫是从收入扶持到资产拓展的精准扶贫机制重大创新,林业资产与扶贫资金、信贷资金等有效整合提高了贫困农户的短期和长期经济收入。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存在资源估值问题、依托的产业发展处于初始阶段、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及融资保障机制不完善限制了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发展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拓展多元化资产来源、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和开展多产业融合、建立完善的经营主体监督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林业资产收益;产业融合;监督机制
1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内涵
1.1资产收益扶贫是从收入扶持到资产拓展的精准扶贫机制重大创新。
1.1.1资产收益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是指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户权益资本化或股权化,相关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村与贫困农户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获得收益的扶贫项目(汪三贵等,2017)。在实践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被用来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余佶,2016)。国家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支持和推动发展资产收益扶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2017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扶贫办强调“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丰富了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精准扶持措施、密切了当地群众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1.1.2资产收益扶贫是从收入扶持到资产拓展,实现贫困人口收入可持续性增长的有效途径。资产收益扶贫有别于传统扶贫项目,尤其是“收入转支”帮扶政策下的扶贫方式(汪三贵等,2017)。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扶贫政策应进行转型,以资产拓展为调整方向,建立参与式资产管理制度,让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有资产者扶贫的动力来源(陈云凡,2017)。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各类资本要素流动起来(余佶,2016)。从能力建设、制度参与、赋权保障、基本收入等多个维度消除贫困根源,形成反贫困政策推进的长效机制(刘杨等,2017)。
1.2林业扶贫多举措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林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林业扶贫对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郝学峰,2015)。林业扶贫路径多样化,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了生态护林员精准照顾、生态工程精准带动、林业产业精准联结、森林旅游精准帮扶等多种脱贫实践模式(杨冬等,2017)。林业扶贫通过发展基础设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林下经济,有效提高了贫困人群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在各省具体实施上,山西省林业扶贫在造林营林、管林护林、林业产业发展中切实提升了当地贫困群众的政策性收入、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钱腾等,2017)。湖南和湖北两省借助林业产业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创新、规范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等,促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韩锋等,2017)。贵州省通过林业补偿(补助)增加农民收入、林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刘攀等,2017)。
(未完,全文共5641字,当前显示14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