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多元社会思政教育的建构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我国存在由传统的一元社会向现代的多元社会转变的趋势已是不争之事实。这一演变促成了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并加剧了不同方式和价值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许多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紊乱、人生理想迷失。但多元社会作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形成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内在发展机制的强弱,取决于一切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中的多元因素能获得多大的活动空间,这是内部孕育的渐变力量能否壮大的重要条件。”[1]因此,惟有在开放的多元社会中,才能形成创新的源头活水。其次,多元社会提升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主体性与主体能力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本质。[2]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避免把人变成单纯的社会工具。最后,多元化有助于发展社会民主。多元社会中价值评价体系的非单一性表明,不同利益主体对同一事物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这有助于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放眼多元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积极探索和建构多元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直面多元现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只有顺应多元社会的现实,主动应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1)增强开放性、提倡多样化。改革开放在实现了我国社会结构开放的同时,也使中国更进一步地融入了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的世界交往和合作中,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沓而至。因此,在愈加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接受开放的理念,去正确解读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其它民族的精神产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使之在接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经风雨、见世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关注民主化、强调平等性。民主与平等是学校教育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在一元社会背景下,受教育者作为既定的接受者和遵从者,很少有“民主”可言。在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境遇下,传统的强制式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宽容和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差别,并在教育过程中教会受教育者对待多元文化与价值的正确态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市场经济下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

(3)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力。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注重个体主体化的发展,承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社会要求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内化。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以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网络语言为载体的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渗透下,还必须要高度重视主体辨别力的培养,受教育者只有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主体。


(未完,全文共4106字,当前显示133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