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批发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

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分析

①流通蔬菜数量大,品种多,品质参差不齐,粗加工蔬菜附加值低,具有易腐性。安全品质作为其内在属性,难以被肉眼辨识,多数不合格蔬菜每次所导致的损害都是轻微的,短期难以察觉,长期又难以认定。②供应链上参与者众多,涉及数量庞大的小农户,不同规模的运销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总体而言供应链成员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而其源头的小农户更具有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③供应链标准化程度不高。蔬菜检验检测和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物流用具标准化是规范化管理和运营的保障,而我国这些标准体系还未建立或完善。④蔬菜监管力度仍显不足。政府对市场抽检蔬菜的频率不高,市场监管不严的现象依旧存在[1]。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以超市[1,19]或企业[20]为主导构建蔬菜可追溯系统,并获得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是占据我国蔬菜总产量90%以上、基于“批发商+农户”模式[21]的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路径并不清晰,又因我国蔬菜供应链的自身特点,很难实现对供应链内每个节点的完全监控,致使其可追溯系统的建设越发困难。然而鉴于我国的复杂现状,多数蔬菜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的“菜篮子”,所有蔬菜供应实现“农超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保障蔬菜安全,必须构建占总产量绝大部分的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已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可追溯措施,但是我国的可追溯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低、可追溯系统运行及监管成本高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必须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探寻出批发商主导型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思路。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14-15,18]来看,除了政府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市场机制的无效性无疑在可追溯系统的艰难实施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消费者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在农产品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正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将私人信号传递给没有信息的消费者一方。然而消费者对可追溯系统的认知度很低,且绝大多数消费者依旧持怀疑态度,假冒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诸如此类事件的一再出现,对于消费者信任的冲击巨大。在市场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消费者无从确认更高的价格是否能得到更大的效用,另外,不安全蔬菜产生的危害短期无法显现,也使许多消费者产生侥幸心理。种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端的消费者行为,从而形成“优质不优价”的局面。从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看蔬菜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而在我国蔬菜供应“优质不优价”,通过批发商经由传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出去的绝大多数蔬菜又并无品牌效应,实施可追溯将只见成本不见收益,且普通蔬菜依旧具有广大市场,进行抽检以及实施不合格蔬菜处罚机制的频率很低[1]。综合以上因素,无论是小农户还是蔬菜批发商和零售商,建设可追溯系统的动力并不足够,市场机制对供应端的激励效用几乎为零。

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


(未完,全文共4953字,当前显示13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