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摘要。近几年政府努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内部管理机制,严格打击行政内部腐败贪污事件。与内部控制能有效监督管理企业内部一样,它也能够有效地协助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监控、防范舞弊,政府部门应当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舞弊;实施机制
随着中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步加强,政府行政及事业单位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财政预算的披露程度和披露内容才能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媒体也更加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使用问题与相关经济责任报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至今实物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无法达成统一观点,也就无法确实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制约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与效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做出如下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
1992年9月,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局部修订。该报告对于内部控制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随后,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政府内部控制的定义:“政府为了实现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而进行管理的组成部分。”政府内部控制大多是从整体角度出发,但由于各级政府的不同属性要求,对应拥有众多职能部门与分支机构,这使得内部控制难以执行,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原则性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关注点比较具体,即具体的政府部门或单位,这样内部控制相较政府内部控制要分散。本文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当是为了在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同时,能积极有效降低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而由单位领导制定相关制度程序与实施措施,要求单位配合实行并反馈的动态过程。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范围
(未完,全文共4055字,当前显示87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