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思路与建议
摘要。完善、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单位的日常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整体竞争力。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提高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发现制度漏洞、制定个性化政策、加强监管力度是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由于受细节繁琐、任务量大等因素的制约,其工作效率一直不高。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内部控制也迎来重大变革。如何顺应大数据的浪潮、加强事业单位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
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制度和执行程序的制定,辅之相应的措施以规避、管控单位日常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通过深入解读该定义不难发现,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充分体现了组织特色与制度特色:重视提升管理水平,强调从实际出发建设风险防控机制。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完善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提升执行力。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落后于企业单位。国务院《中央预算执行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体现了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度低、风险防范能力弱等现状。参照工作报告中的意见,不断督促事业单位完善其内部控制,这对加强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提升执行力有重要作用。
2、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经济平稳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保证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其职责,避免权力输送、权钱交易等行为发生。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担任着责任主体角色。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岗位职责,促进了事业单位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廉政防控机制与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三)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每个事业单位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它们在长期运作中不断自我完善、改进,努力适应着经济发展的趋势。但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经济不断加速度,固有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效果却呈现边际递减而且其缺点也逐渐显露。
1、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是各单位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正常运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真实情况是:部分单位未设立审计岗;还有部分单位虽设立审计岗却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不论哪种情况都无法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正常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最终造成内部控制工作的实现度不高。
2、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往往有很多事业单位认为内部控制由财务部门负主要责任。这种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的态度使得内部控制没有彻底贯彻落实,而局限于财务监督方面。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单位内部互相推诿、应付了事。使内部控制制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未完,全文共3574字,当前显示11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