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内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业务范围、审计方式单一、审计手段较为落后、审计评价方式不统一和内审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要提升等,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正确定位内审工作、创新内审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思考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措施之一,日益受到单位的重视。内部审计对促进单位经济管理的规范化,防范风险起着保障作用。但是,这项工作还存在着薄弱之处,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业务范围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目前多停留在财务审计的传统阶段,从事较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即费用支出是否合规,收入来源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等。这些工作的确重要,但是,内部审计应当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工作内容。由于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之前更多。除了承担公益性工作、取得财政拨款外,还有组织收入,包括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业务,还有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等经营收入、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等取得的收入。业务活动的多样性导致经济活动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要具有规范性,一方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使单位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在这方面应发挥其作用,对单位管理模式、内控体系等均有必要从审计的视角发现问题和漏洞,并提出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们看到,内部审计人员几乎全部的工作就是查账,内部审计报告更多的是披露支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同时,在单位风险导向审计、内控审计、绩效审计甚至业务结构审计方面涉足的较少,有待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方式较为单一,运用的工具还相对落后。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以现场审计为主,运用的工具主要是手工审计、人工查阅账簿等,没有使用信息化的审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是,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使用的方法、工具仍然停留在传统手工审计上,对于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导致工作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单位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包括纵向、横向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特征,揭示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办法,信息化处理能力弱,成为制约审计工作效果的短板。
(未完,全文共3401字,当前显示106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