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2018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亲历者,回忆往事百感交集,许多相关事件恍如昨日,浮现眼前。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人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的变迁。我们可以客观公正分析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后辈们深思的问题,供他(她)们健康成长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参考。当然,为了话题具有针对性和客观理性,我选择高等教育作为讨论话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四十年来我国大学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认识。
我们学校前身的北京地质学院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文革中首都五大学生领袖所在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年被迫从北京迁址武汉,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目前在武汉和北京两地独立办学。改革开放前,学校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其它七所国家重点大学一起成为我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著名首都八大学院(农机、林业、石油、矿业、地质、钢铁、航空和医学)。她们培养了大量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才,为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时我留校任教已经8年。因此,我经历的改革开放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与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烙印,容我娓娓道来。
先说大学教育。在我的记忆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主要属于传授知识,这一基本特质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我留校第二年的1971年,学校在湖北丹江校办地质队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学生来源的知识基础从小学(其中有的年龄相当于我的长辈)到1966届高中毕业生(比我晚一届)。我们这些老五届(指文革中毕业的1966至1970届),尤其是我们1970届留校任教的新工人(按照清华大学对1969和1970届留校教师的称谓,区别产业工人)没有经过完整的大学本科学习。由于处在文革中,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完全解放,恢复教师身份,只好让我们在课堂上滥竽充数给这些工农兵学员上课,可以想象这样的大学教学质量怎么可能得到保证。
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的显著标志是恢复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高考,众多莘莘学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家开始派遣大学中的学术骨干前往欧美大学访问学习,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逐渐回国充实大学教师队伍,使得我们的大学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大的变化,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高等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管理。同时,我们这些先天不足留校任教的大学老师乘改革开放春风,勤奋刻苦学习,严格要求,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例如我在担任助教期间,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多轮跟班完整听完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当年有一件与改革开放相关的事件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82年我们晋升讲师时,除了其它常规条件(多数条件依然属于论资排辈)学校首次要求统一考试英语,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显示了一点高等教育向欧美国家学习势头。由于我们原先的第一外语是俄语,英语属于自学,大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然而改革开放使我较早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通过自学英语打下了一定基础。我在这次职称晋升英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教研室8位申请者中只有我及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改革开放使得大学学习英语蔚然成风,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未完,全文共8964字,当前显示14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