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心得3篇
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是改善和发展村的表现,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第一书记要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深挖致贫根源,依托村上优势资源,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心得范文1。第一书记,是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各省市区县对口帮扶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年轻干部等中选派出来到贫困村所担任的职务,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村建好班子队伍、理清发展思路、落实扶贫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和提升治理水平。
2015年中旬,重庆向当地所有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2249名第一书记,2451个驻村工作队(组)、1.77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和19.89万落实结对帮扶的干部,形成立体式的驻村帮扶、网络式结对帮扶新格局,为重庆实现2017年底基本完成、2018年‘打扫战场’的总体目标助力。
2015年7月驻村前,44岁的杨宇是潼南区的教委副主任。从一直坐在机关办公室里到深入基层第一线,杨宇向记者感慨,驻村半年来,可回味的事太多。贫困户的境遇一度让我感到心酸,扶贫攻坚带来的变化让人欣慰。
在2015年12月20日至1月14日的日记记载中,杨宇有12天夜宿水口村。其中一天在城区装订档案资料,凌晨零点半返回村中。15次入户走访,包括4次夜访。他们白天在外干活,晚上天冷呆在家。杨宇解释,在灯光下和百姓拉家常,更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扶贫各项措施的推进,杨宇发现老百姓对扶贫政策有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脱贫充满信心。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卫生整洁干净,为贫困户申请最低保障金,生产方式也从小规模的种养制变为引进农业大户搞旅游开发……曾经拥有122户贫困户的水口村正通过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扶贫日记,35岁的寿桥镇碉楼村第一书记陈建明还手绘了一份贫困户地图。从潼南区审计局副局长到扎根一线,上午8点钟绕村走访至18点返回是其日常的工作状态,数不清每天要走多少路,有时候连水都喝不上一口。
近半年的时间里,陈建明在地图上走访一户标记一户,写明户主、人口、致贫原因等信息,重要的还用三角号做标识,现在已经轻车熟路,都不用村干部们带路了。
农村大多是老弱病残人口,致贫的原因多为因病致贫。经过走访调研,陈建明认为,只有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寿桥镇拥有良好的撑绿竹资源,撑绿竹种植面积达3000亩,通过引进竹海基地项目,该村的80户贫困户已流转出200多亩田地,每亩保底收入500元(人民币,下同),实现盈利后可按比例分红,贫困户的年均收入将增长3500元以上。陈建明说。
‘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是落实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将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称,通过精准扶贫,2015年该市实现80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95.3万人越线达标。目前,重庆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
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心得范文2:自被选派为宜州市刘三姐乡乍洞村第一书记已过去一年的时间了,我心里感触颇多。从市直机关一名普通干部转变为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得我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现就2015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未完,全文共5703字,当前显示13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