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治理的困难与战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资本的功能逐步得到重视。它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广泛采纳并用来诠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早期的文献主要致力于社会资本的内涵、形式、特征和作用等。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社会资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拓展。社会资本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持肯定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解释能力以及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目前,社会资本理论被认为是解决集体行动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新尝试。在这一方面,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证实或力图证实信任、宽容和集体行动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重要性。
一、村级治理的困境:社区社会资本缺失
集体行动困境日益成为村级治理的普遍困境。由于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缺乏基于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基本的信任、团结与合作,在村级治理活动中,更多的是猜测、质疑甚至暴力。集体的规模越大,信念、价值理念更为多元化,就难以达成合作,促成共同利益。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村级治理的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是社区社会资本缺失。本文中所讨论的社区社会资本可以这样界定:嵌入于社区治理网络并能提升社区治理绩效的资源,是社区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开展经常性活动的互动中所形成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信任和期望。我们调查小组在t村作深入访谈时,s书记讲起的有关t村村级治理遭遇困境的两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1。村级企业转制与干群矛盾。1996年,村里的联营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面临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有一些行业不景气联营企业面临一年亏损50万元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村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后作出决定,将原有的一些低利亏损企业置换出去,盘活资产,以赢得日后的发展。企业转制使得当时有200多名(占全村劳动力的近三分之一)村民失去了工作。村民不理解企业为啥要卖给私人。企业为什么要转制。村民骂村干部是在“卖家当”,肥了干部,便宜了老板,而村民却丢掉了饭碗。因此对村干部意见很大,一度干群矛盾尖锐,群众上访不断。一些人天天到村里要求解决工作问题,情绪激动,和村干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出现了扯破衣服、掀翻桌子等过激行为。村干部的情绪也很激动,认为辛辛苦苦为村里企业找出路,村民不理解,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挫伤。
案例2。“箱子田”引发的筑路风波。“要致富,先修路”。这正是t村遭遇的难题。t村的土地是“箱子田”,随着经济的发展,“箱子田”制约t村经济发展。t村想引进外资,但好几个外商看了都摇头走了。村级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村两委考虑设法利用312国道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要利用312国道交通便捷的优势,就必须筑一条连接312国道和村工业园区的道路。而“箱子田”的t村从哪里获得这条路。通过村党总支的不懈努力,几经周折后终于同邻村达成协议,置换了20亩土地,规划了村里连接312国道的对外通道。由于当时村里财力有限,新路的建设只能分期实施,最初筑的是石子路。改道和筑石子路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村民意见很大。有的村民甚至认为村干部热衷筑路的目的是为自己捞好处。因此,曾连续三次把新建的围墙推翻。村干部感到委屈和苦闷,自己在辛辛苦苦为村里想办法谋利益,但为什么不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沟通与信任:走出村级治理的困境
(未完,全文共6069字,当前显示140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