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建构,遵循理性认知原则,以“科学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

【关键词】科学叙事/美感叙事/批判

【正文】

一、“科学叙事”与“美感叙事”

尼采被认为是西方世界里的“疯子”,当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理性”框架的人,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里的疯子。近年来,研究尼采的欧美专家日益倾向于一种共识,即把他看作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先兆人物”。尼采之死预示了西方文明“精神分裂”的开始。他那充满破坏力和蛊惑性的疯话,恰好为后现代主义确定了一种文化批判基础。福柯认为,尼采不仅是有关“现代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始作俑者,他还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倡发了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型阐释方式”。利奥塔也在《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指出:当代知识格局的巨变,实起源于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远景观”。自那以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育过程反复印证了尼采的悖论:即欧洲科学的发展势头,在科学意志驱动下,将遵循一条逆反逻辑,即所谓“非逻辑的”各行其是,逐步诱发“科学危机”,并“从内部瓦解一切知识合法性”。美国的尼采学者尼玛斯指出:过去人们难以理解尼采的哲学,却又长期为他奇美的文风所迷惑,个中隐藏的原因,在于他刻意混淆哲学与文学性质,从中发展出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美学主义”(aetheticism),或所谓的“哲学的美学化倾向”。根据尼玛斯的细致分析,尼采以文学批评的眼光来治理哲学。调动诸如“象征、反讽、隐喻、寓言与神秘主义”等手法,是成就一种“新型阐释文风”〔1〕(p11—12)的原始楷模。所有这些论述都没有抛开尼采的文体,来理解尼采的思想。

如果从西方学术传统来看,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科学叙事”(利奥塔语),是一种来自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也就是“逻各斯的展开过程”,它重在思想的“纯形式”。但西方系统的形而上学也透现着人文价值关怀的另一重底色,人文关怀的表现形态就是“美感叙事”,美感叙事根本上是一种私人体验,或者说是“超验的私人化与社会共契”〔2〕(p508—517),尼采是真正的思想家,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或哲学家,他的哲学话语属于价值议论层次,不属于学理分析。因而,尼采的文章大都不像“学术”文章,说服力不是很强。这使得人们很难从其论述形式中找到其思想主张的内在思路,纵然如此,尼采“纵酒狂歌的语言”却依凭其震撼人心,似乎不需要经过解释,就可以直接变成知识大众的话语。这是美感叙事的特例,因为,美感叙事在西方科学理性话语传统中是次要方面,它难以融入“科学理性”的主流里面。

现在我们再来看马克思,以后现代的眼光看,与尼采的“美感叙事”不同,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则是利奥塔心目中,那种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叙事”,或主流叙事。不过,当利奥塔针对所谓启蒙运动留下的“人类解放”的神话,而告诫我们“不能再像马克思一样指望这些矛盾中出现一条拯救之路”时,显然,在这里,他意识到马克思与启蒙运动的联系,却混空想社会主义于一谈,他对马克思的理解,实际上与我们就有一种本质的区别,因为他所谓的“人类解放”,并没有经过马克思的“从空想到科学”的扬弃。


(未完,全文共8675字,当前显示14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