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开新,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内在联系。在新的世纪特别需要“返本开新”。“返本”主要是坚持和深化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研究,“创新”在中国主要是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苏联模式的不成功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要创造性地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解决好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返本开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文】
一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而主要由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即“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3页。)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把这种哲学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头脑”和“心脏”,极其关注如何使它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自我意识,使它渗透于现实的历史运动之中,不断地变成现实,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的命运总是密切联系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兴衰成败,又总是联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得到健康的运用和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双向互动、相得益彰的内在关系。
在新的世纪怎样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可以把这种关系简要地概括为“返本开新”。“返本”的基本含义就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老祖宗不能丢”(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这一点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认识:
第一,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和中叶这一事业曾经辉煌过,但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目前在国际范围处于低潮期,而资本主义世界却相对稳定。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卡西迪所说:“在许多方面,马克思的遗产被共主主义的失败掩盖住了。”(注:转引自俞可平编:《全球化时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30页。)这就需要通过“返本”来消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悲观主义误读。对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认为:“同那些宣称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已经逐渐过时的人相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为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并且包含着仍然能够帮助我们争取改造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来源”(注:转引自俞可平编:《全球化时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30页。);德里达甚至这样认为: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未完,全文共7576字,当前显示120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