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原则、实践走向及最终归宿,结合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分配起点机会不均、分配过程中存在体制障碍、政府对分配结果调节乏力等问题,阐释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按劳分配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和剥削,而要想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首先就应当从源头进行革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体系,即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理论[1]。事实上,分配关系总是对现存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反映,所以,分配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经济关系来看,分配正义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的全民共享性,包含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关系来看,分配正义强调的是生产条件的公平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有符合自身生产能力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没有任何一个阶层是凌驾于其他阶层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

(二)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实践走向。在马克思看来,分配制度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先验概念,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凸显出来的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它的内涵会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分配正义构想出两个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时期,尽管按劳分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但它却是一种以劳动为统一尺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正义性、被广大无产阶级所赞许的分配方式[3],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后,劳动已不再是人类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需求,在这个阶段,社会分工已然消失,马克思说这个时期,“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4]748。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显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所必经的一个阶段,通过按劳分配这个阶段来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发展生产力,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时按需分配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分配方式,或者说是马克思最终设想的完美分配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终极价值在于满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内在本质和价值。马克思所追求的正义,并不单单只是对市民社会某一个阶层的公平正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而是真正普及到全人类,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资料,生产力发展成果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这个阶段,分配的目的不再是帮助人类解决生存问题,而是更高层次地追求人的本质需要,实现人的本质价值,这些内在价值体现在满足所有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关系、提升个人能力及展现个人性格等多方面的需求,这才是分配正义的真正实现[5]。也就是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的最终归宿。

二、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


(未完,全文共4168字,当前显示138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