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与中国政党制度的选择
自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在中国出现以后,近百年来中国迅速地将曾经在西方国家实行过的包括多党制、一党制在内的政党制度都试验了一遍,直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为止。这个西方政党制度本土化试验过程,其本身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自开始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政治选择性;同时,也体现了探索适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政党制度的曲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国初年的多党竞争以及后来的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对抗与妥协、冲突与合作,其实质是由谁来主导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谁的范式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性范式。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又是这一进程得以在迟滞、顿挫后重新起步的希望所在。
一、中国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对政党制度的特殊性需求
中国现代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起步的,其时,正是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对外扩张阶段,同时,国内长期受封建顽固势力阻挠,资本主义处于艰难萌芽状态。正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遇到了后发国家所面临的相同困境,又背负着中国特殊国情所带来的沉重包袱。首先,从中国现代化所接受的遗产看,在自然方面,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封闭性,自然灾害的频发,人口的相对过剩和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在社会方面,民族构成的多样性,绵延不断的民族纷争,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造成的来自社会底层动乱,尤其是农民战争彼伏此起,以血亲为纽带、家族为取向的宗法关系构成社会基本关系;在经济方面,长期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主导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行的对内“重本抑末”(“重农轻商”)和对外闭关自守政策的遏制下生长迟缓;在思想文化方面,主体发育于“农业。宗法”社会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法、道、佛众家思想而形成的伦理型文化。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承受的沉重遗产。其次,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危机和阻力看,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力量尤其强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内的政治衰败使中国无法有效地建立起真正的政治权威来应付民族危机、改变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地位,政治权威的缺失引起了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各种危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中国社会空前的整体性危机。
概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面临深刻危机的超大规模社会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危机和压力,现代化变迁过程的矛盾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政党和政党制度提出了特殊需求:
首先,从价值上看,中国政党制度,在政治领域,要顺应和体现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追求人民主权的政治价值理念在社会制度层面的外化,它不能违背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的民主政治潮流。在社会经济领域,要始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提供政治条件。这个目标是由中国现代化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出于应付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其次,从功能上看,中国政党制度应具备社会整合、社会认同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功能。
(未完,全文共13011字,当前显示12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