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十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尤其是在人本理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领域和实践层面取得了新的成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身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亟待深入探索之处,值得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十年;人本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回顾;展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十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尤其是在人本理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领域和实践层面取得了新的成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身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亟待深入探索之处,值得回顾和展望。

一、当代国内研究回顾

十年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或“德育亲和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和力概念和结构等基本理论、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提升及增强亲和力的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等领域。

1.关于思想政治亲和力概念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的界定,体现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主要围绕着亲和力产生的主体要素来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是认为它是德育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一种心理需求能力,一种感染、凝聚、吸引、感召的力量。[1]二是认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彰显出来的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2]三是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实体性、渗透性要素”,具有“动态而非静态”等特征。[3]总体看,上述概念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认为亲和力是一种能够吸引教育对象的亲近和凝聚的感知觉力量,具有非实体的性质;二是认为亲和力是由“教育者与教育活动”因具备了某种特质而产生的。亲和力作为一种感知觉的存在、一种情感力量,学者们对它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具有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两个层次,两者之间有着由浅及深的转化关系。[4]学者陈桂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将德育的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两个层次,内在亲和力就是真理的力量,外在亲和力就是将真理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两者互为表里,辩证统一。


(未完,全文共5071字,当前显示10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