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受到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002年教育部实施了“高校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旨在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该工程的引导下,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是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机制保障,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建设层次和目标定位不准确、管理运作不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针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完善实践基地管理机制,提高运作管理水平,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设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项目孵化指导提供了重要场所,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创新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应用性水平,已成为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下,我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单一,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进,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社会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人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探究思考潜能,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1.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的学习应用

在高校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用的发挥,为实现创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有力的场所。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如果在一段时间过后,换一种学习环境,采用社会实践教学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科研课题,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很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实践中,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环节、亲自动手查阅文献、小组探讨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培养团队意识


(未完,全文共5377字,当前显示140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