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
摘要。基于安徽省涡阳县20个乡镇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情况,分析了当前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及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三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供侧给改革的视角,从对话意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三个层面,提出了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
“三农”问题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问题,经济是关键,但文化是根本。2007年6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1]。这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明晰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方针,新农村公共文化的文化产业属性得到最大发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不断凸显,特别是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充分掌握皖北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农村文化建设有一定特色、具有“老子故里”美誉的安徽省涡阳县,进行实地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期望借此能对皖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1新时代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笔者于2017年9—10月对涡阳县20个乡镇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82份,收回问卷456份,经过对调研结果的梳理归纳,发现该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据了解,涡阳县共有1个县级文化馆,1个县级图书馆,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80个农家书屋,全县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已实现全覆盖。县级、村级图书馆代表着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实施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公益性设施,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具体走访调研中,发现75.9%的受访者认为现有的基层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陈旧、面积小,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需要。这种供需不平衡还体现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多功能厅、文化科技培训室、书刊阅览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率低;部分乡镇文化站的书桌、乒乓球桌长期无人使用;农家书屋,即村级图书馆虽然已经达到全覆盖,但同样面临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走访调研,供需不平衡的谜底逐渐揭开,约8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考虑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这在第二部分基层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中有具体的阐释。此外,文化建设投入经费不足、人员编制严重短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经费有限,乡镇文化馆自身“造血”功能差,多渠道融合资金的能力有限,文化活动的质量与次数大打折扣。
(未完,全文共6121字,当前显示14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