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价值认知与保护研究
摘要。传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重视资源点的评价与保护,易忽视琅琊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相互演进的过程与关联。从文化景观角度出发,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与保护,是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在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分析琅琊山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提炼文化景观价值和承载点,提出文化景观保护策略,并探讨该研究对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物质表象;精神内涵;价值承载;总体规划编制;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在千余年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郊邑游憩地,是具有强烈文化特征、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内以醉翁亭、摩崖石刻为突出代表的文化遗产与自然山水环境和谐共生,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联,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具备强烈的文化景观特性[1]。2017年,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对这一作为文化景观的典型风景名胜区而言,以资源点为对象,依赖自然、人文资源“二分法”区分保护对象的传统总体规划方法[2],忽视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与自然的演进过程与相互关系,忽视了仍在不断发展的外界文化环境,对风景名胜区未来保护与利用存在不利影响。本文将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梳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识别价值承载,探索保护策略,并尝试将上述研究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
1概述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风景名胜区由醉翁亭片区、清流关片区、普贤庵片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约为115km2,为离散型风景名胜区。琅琊山自然风光淡雅俊秀,人文历史渊源久远: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沟壑幽深、泉清湖秀;自唐宋以来,佛僧道士及韦应物、欧阳修等历代文豪墨客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3]。
2风景资源概况与特征
2.1风景资源概况2017年,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期间对风景资源进行了普查与评价,共发掘以景物为单元的风景资源186个,其中自然资源86个,人文资源97个,数量较为均衡,整体表现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各类资源种类齐全的特征。自然景源中,以让泉为代表的泉井12处、以深秀湖为代表的湖泊12处、以千年古梅欧梅为代表的古树名木22处,占较大比例;人文景源中,以醉翁亭为代表的风景建筑30处、以清流关为代表的遗址遗迹26处、以醉翁亭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摩崖石刻9处,占较大比例;代表性的风景资源都具备强烈的文化特征。通过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的评价,确定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资源分级:特级景源1个,属人文景源;一级景源15个,其中人文景源12个,自然景源3个。可以看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高等级景源以人文景源为主,自然景源为辅。
2.2风景资源特征2.2.1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琅琊山始开发于唐,初有琅琊古寺,宋代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明清皆有建制;历朝历代摩崖石刻众多;清流关“三古”闻名遐迩。
2.2.2蔚然深秀,自然天成琅琊山自然景观绝佳,古人以蔚然深秀形容,高峰深壑、幽涧奇石、清泉秀湖,树木繁茂、百花杂陈,四季景异。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其间丘壑林泉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独树一格。
2.2.3文山诗水,文景皆秀继欧阳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后,宋、明代文人官员都乐于游憩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涌现了大批以寄情山水为主题的诗歌文章。
(未完,全文共5153字,当前显示14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