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衰弱现象愈加严峻,许多传统村落不断萎缩甚至凋敝,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在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并剖析了云南省和安徽宏村传统村落保护及建设经验,以期为推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与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快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政策
一、研究背景
从文化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村落,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既是农村现代化的大课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接受现代化洗礼已经无可避免,传统村落居民在保留乡村的古朴和选择现代化生活设施便利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甚至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指出,当前主要的问题有三个: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贫困仍然是主要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将重点开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法制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开展人才培训等工作。由此可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鲜活的“文化载体”,其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解读
就传统村落而言,自2012年9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开始,我国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问题的重视度持续升温。自2012年12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始,至今共有四批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政策方面,较早有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以《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2]184号文),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2014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紧迫性并细化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提出在3年内,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适时建立传统村落退出机制等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公布了一批各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并进行保护发展,各级政府及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文件内容进行研读。结合《意见》及专家学者的解读,本研究认为,对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重在以下几点:
(一)必须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建档和保护管理机制
(未完,全文共5597字,当前显示14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