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乡土文化保护研究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土地、乡村、农民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的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乡村生活、工作、娱乐以及思维等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农民的精神食粮。乡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性文化、规范性文化、表现性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性文化包括乡村自然风光、建筑风格、农作方式等,规范性文化包括行为方式、制度或社群、习俗、舆论和文化观念等,表现文化包括乡村语言、图像、色彩、音调和姿势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在《乡土建筑的价值和保护》一文中这样评价乡土文化:所谓中国文化,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儒学、佛学、道学和帝王学,但究其根本其实也不过是典籍文化;有这样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广大农民的生活智慧,滋润着我国辽阔的村野大地,诉说着我国历史长河中星星点点的故事,这就是乡土文化。本文立足于目前在保护乡土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并在现有基础上,探索发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乡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体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实际解决方案。本文试图呼吁人们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探讨乡土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找到保护乡土文化的新的突破口。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土文化的保护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在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乡土文化相关法律不完善。时至今日,可以说,乡土文化的保护问题依然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5月19日举行的全国文化法治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梳理了我国文化类的法律法规。目前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初步创建起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涵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服务公共文化等领域。其中,关于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有《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关于文化方面的行政法规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10多部,文化部目前有32个有效的部门规章。由此可见,对于有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的中国法律体系来说,文化类法律的比重小之又小,更别说是对乡土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了。我国是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缺失乡土文化保护的上位法,也就迷失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方向,会使得地方政府保护乡土文化的随意性增大,甚至会为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分得一杯羹牺牲乡土文化。
(未完,全文共7865字,当前显示10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