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研究
摘要。2012年,赤峰市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旱作农业重要起源地,因此,敖汉旗也被称为“小米之乡”。对于赤峰市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保护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言利用遗产地的品牌,大力开发以“小米”为品牌的谷物业者;有言保持与培植谷物传统品牌,努力再现农产品市场新繁荣的。本文拟分析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优势及保护的迫切性,进一步探究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对策。
关键词: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一、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越地位及特色
敖汉旗种植小米的历史,可谓悠久。小米,即传统农作物中的谷子去壳后的粮食,这曾经是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的传统主食。敖汉旗处于地球北温带居中的位置,降雨量不高,日照时间较充足,自古即是旱作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又因为兴隆洼文化考古新发现的关系,使得敖汉旗这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地更为引人注目。
(一)历史与考古发现所造成的巨大优势。2002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赤峰学院、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发掘兴隆沟遗址。兴隆沟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类型,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东部。此前,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发现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石耜、石斧及陶器碎片等与原始种植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器具。此次发掘过程中,在对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分析时,发现1500余粒已高度碳化的籽粒。经过植物考古工作者与相关专家的辨别和鉴定,认定这些籽粒是已经炭化的粟和黍,其中黍占90%左右,粟仅占其中的10%左右,但它们都已经具备人工栽培的基本形态。同时又经北京大学考古学实验室、日本国立民俗历史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权威部门c14检测,表明其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这比欧美发现的谷子的籽粒要早2700年。考古工作者曾将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谷种与国内外多地出土的谷种进行基因比对,结果发现生长于欧洲、西亚地区的黍和粟,与敖汉兴隆沟出土的同类作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传承关系。换句话说,欧洲及西亚地区早期的黍和粟,是从亚欧大陆传播过去的。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黍和粟,是很多地方同类谷物的先祖。因此,敖汉地区种植和食用小米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谷物的培植没有休歇,这里应是世界上种植和食用小米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由于敖汉旗是世界小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且为独立起源,自成体系,因此在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旱作农业重要起源地,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度增加。笔者查阅了《敖汉旗志》和历年《敖汉旗统计年鉴》等资料(见表1),结果发现,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从1957(种植面积7.60万公顷)年开始逐渐减少,直到2012年出现转折(种植面积2.67万公顷),2015年则达到5.33万公顷(突破80万亩)。敖汉旗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域种植小米最大的地区。2014年,敖汉旗被评选为“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从此谷子或小米的价格即一路攀升,由原本每市斤1.4元左右,持续提高到2.4元、2.9元、3.6元、4.5元,目前稳定在每市斤3元左右,特殊品种已经达到几十元的较高水准。近年出现了不施化肥、回归原始种植方式的“绿色农业”,尤其是“八千粟”小米品牌的出现,奠定了敖汉旗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未完,全文共5773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