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

摘要。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发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岷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融合的道路发展,再放异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岷江上游;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能力。岷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5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岷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如何将岷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索的课题。

一、岷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岷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包括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13个领域。若干项目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西藏族山歌等。总的来说,以固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依托,“非遗”涵盖种类齐全,表现样式多种多样;植根当地,乡土风情浓郁,风格鲜明,如川西藏族山歌等;知名度较高,有较大影响力,如大禹的传说与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等;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如卡斯达温舞,舞者双手高举,双肩抖动,把唱跳和讲述融为一体,宛如“无伴奏合唱”,场面震撼。“5.12”地震导致岷江上游“非遗”生存空间被极大地破坏,“非遗”的传承载体损失巨大,区域内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释比后继乏人。经过震后系统工作,阿坝州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已收集整理并编写出版了《羌族民间故事》《羌语简志》《赤基格布》《羌戈大战》等著作,目前还在收集整理羌族节庆、婚礼、丧葬等习俗以及羌族服饰与羌笛制作等技艺,已完成茂县“非遗”传习中心、汶川绵虒羌绣传习所等20余个灾后重建重点项目,确认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并建立起多级多层的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结合“非遗”保护工作,岷江上游各县各类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亦蓬勃开展,如汶川县举办了多届“中国古羌文化艺术节”,茂县举办了羌族“瓦尔俄足”庆典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二、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未完,全文共4700字,当前显示13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