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国货币透明化的操作及效应研究

【摘要】通过采用广义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把货币政策透明度分为:目标透明度、决策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和行为透明度,并论述了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并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得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透明度实践;政策效应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直都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具体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制定的依据、具体的政策操作以及对未来经济的预测都严加保密,公开发表讲话用词也是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在这种社会公众和中央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社会公众难以根据中央银行的行为或者信息来形成合理的预期。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新西兰、英国、瑞士等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了继中央银行独立性提高后又一新的国际趋势,是央行一项重要制度选择。fry等人(2000)对9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调查研究发现,74%的中央银行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重要性仅次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维持。

货币政策透明度之所以兴起不仅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更源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确实给一些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如新西兰、英国、瑞典等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货币政策透明度得到明显提高,其通货膨胀率则明显降低,并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如表1)。因此,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越来越多中央银行的选择。

我国中央银行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实施之后也正式走上了提高货币透明度的道路,1998年3月开始,央行坚持每月与各商业银行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通报全国金融情况,并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自2001年第一季度开始,在每季度结束后对外公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人民银行网站也可供公众随时查询其公布的信息,这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提高透明度的表现。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对新西兰、英国来说明显偏低,但我国具体情况和那些国家不一样,是否要不断提高透明度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和货币政策透明度在我国的效应而定。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涵义

自1986年cukierman和meltzer对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展开研究以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他们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认同的定义。这主要因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个难以具体量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也十分宽泛。大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向公众明确宣布货币政策目标、披露政策决策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数量和准确程度。如hanadillen和johnnynilsson(1998)认为透明度是一种公众能够监督和推断中央银行意图的政策。eijffinger和geraats(2002)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对未来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进行干预的公布情况。并根据货币政策决策不同阶段的信息披露,将透明度分为5个方面:政治透明度、经济透明度、程序透明度、政策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

volkerhahn(2002)所解释的透明度含义与geraats基本相似,他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操作透明和知识透明。


(未完,全文共6517字,当前显示13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