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财政政策淡出的途径与方式诠释

但随着包括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工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公路铁路建设、中央储备粮库建设和国企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工,积极财政政策的功效正在逐步降低,弊端正逐步显现。

现有投资体制运作下,国债投资正出现某些“投资效率递减”的现象,再持续大规模地通过增发国债来进行政府公共投资,无疑必将会对民间投资活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1.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在风险正在不断积聚

以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潜在的财政风险。

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粮食系统亏损挂帐、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和其他潜在的债务,债务风险其实已不可小视。

“祸故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由于政府赤字和债务是很容易具有“刚性”和“惯性”的,财政投资对整个需求的拉动只是起一种短期调节作用,只能刹住经济下滑的势头,起到一个启动经济的作用,很难支持长期的稳定增长。而长期使用赤字和债务政策的结果,却往往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埋下通货膨胀、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隐患。在经济出现重大转机之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还应继续乃至持续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大半个世纪,世界经济变化的经验和教训已反复表明,财政赤字、国债政策只宜在经济波动中发挥短期的缓解矛盾的作用,不能作为刺激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推动力。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体制创新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关系至关重要。从中长期看,我们应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尽可能地控制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防止财政赤字和债务对改革的“挤出效应”。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机,抓紧解决深层次的矛盾,而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缓解矛盾,则可能坐失良机,积累体制矛盾。

2.我国财政有掉进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进入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形势形成明显反差;二是宏观经济增长与微观经济效益提高明显不同步;三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的缓解明显有差距。由于积极财政政策这一调控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供大于求的市场总体格局,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动机、投资动机和出口动机很难在这样一种经济大环境下被激发,再加上阻碍消费与民间投资的体制性因素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一味依靠政府支出的增长非但不能引起消费、投资、出口的相应增加,反而会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巨额财政支出所带来的巨额赤字极易引发债务风险,甚至导致财政危机,并使财税政策有掉进“财政的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这种“财政的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是由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匮乏,消费者缺乏消费热情与能力,影响投资的诸多因素尚未消除。面对这一状况,走出陷阱的根本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一味依赖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趋向,综合运用各种扩张性宏观管理政策,唯有这样才能最终使我国的经济摆脱“财政的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二、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鉴于当前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经济增长波动,而是风险过度集中于政府财政负担较重、社会矛盾不断累计、特别是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等,探寻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成功淡出,已成大势所趋。


(未完,全文共4936字,当前显示14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