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实证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总量和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数据,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由1980年的5.6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80.1亿元,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投入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缺乏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数量缺乏,品种不够丰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供给分布不合理性,公共文化消费的均等化不足等。虽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水平显著提升,但实际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全国文化事业费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1980年的0.46%下降到2012年的0.38%,而且近10年的文化事业费财政支出占比一直处于0.40%以下。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水平的公共文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大发展基础,影响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因此,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公共文化建设正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目标定位在中高速发展的水平之上,结构性调整成为经济工作的关键,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地追求增长的数量,而更加注重经济建设的质量和内涵。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应成为新常态时期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文化的发展和对公共文化的均等化消费,因为公共文化服务是通过公共形式来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文化服务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文化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可以成为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会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进行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和内涵发展的窗口期。因此,在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职能和地位,建设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供给效率,扩大文化发展的规模,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服务。
1文献综述
(未完,全文共6373字,当前显示8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