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参与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工作会议中指出: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扶贫对象对未来有一个安全的生存预期,这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要真正做好当代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社会保障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结果中的社会保障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社会保障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一方面,肯定其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发现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其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及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成效;问题;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弄清贫困对象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进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念好精准扶贫这本“好经”,需要精准的指导、监督;精准扶贫,不仅在经济上翻身,而且在精神上也要翻身,“口袋”和“脑袋”要同时富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正常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五个方面的内容。
(二)相关理论概述。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保障理论。第一,在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方面,社会保障理论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指出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比如在社会生产中,资本家会以最大程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简陋的生产条件和过重的工作量都会影响再生产活动。所以为了顺利地进行再生产活动,必须要建立和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在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方面,固定的社会保障基金把个人的风险和损失平均分摊到整个社会,使大家的损失都减到最小。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前进。第三,在社会保障的实质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以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体现绝对公平,又要兼顾相对公平。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在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社会保障论述的基础上,经过我国五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保障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具体用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保障理论的阐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全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使人民可能遇到的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抵御和解决,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兴文县社会保障参与精准扶贫具体措施及成效
(未完,全文共5600字,当前显示12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