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残疾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诠释

摘要。残疾乞讨人员是乞讨人员中最为弱势的群体,对社会影响甚大,其救助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特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救助制度的粗浅探索,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我国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残疾乞讨救助管理对策

残疾乞讨人员作为弱势群体中一部分最为特殊的人群,在我们日渐繁华的都市卑微地生活着,他们生活生存环境之恶劣难以想象,但真实存在。在这里我们呼吁将人文的关怀精神给予他们,也希望能通过理论的探索给现实的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残疾乞讨人员产生的根源及现状

1.残疾乞讨人员的范围及现状

(1)国家法律对残疾人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2)残疾人数统计。全世界有各类残疾人6亿,中国现今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数如此庞大。

(3)乞讨人员的身体状况。现在,据调查,乞丐中有1/3的人患有各种疾病或伤残,残疾严重的占一半以上,这些伤残病人不少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只有很少一部分曾经医治过,而且都没有治好。

(4)乞讨现状。示残、示疾式,通过展示自己的残或疾来乞讨财物。他们都是身体有残疾之人,要么是“残”,包括聋哑、瘸、瘫、驼、畸形、断手、断足、盲聋、聋驼、驼瘫、盲瘫等,如跋者、断腿者、驼背等行乞街头,博得行人怜悯与施舍;要么是“疾”,患有兔唇的小孩、脸上长有不明巨大肿瘤者、重度烧伤者、高位截肢者等。在示残、示疾的同时,还兼有一些特殊的乞讨手段,比如有下肢残疾者匍匐在地书写,或肢体残疾者大冬天裸露上身趴在地面上,或盲人拉琴等,通过这些方式引人驻足围观以达到乞讨目的。

(5)乞讨地点分布。多为市中心百货商场门口,超市门口,街道天桥上,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

(6)乞讨造成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对城市精神文明、公共卫生、社会秩序、树立形象方面的影响,有损国家形象,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身边仍然生活着这么一群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卫生及营养状况极差,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弱,极易遭受自伤或他伤的弱势群体,以乞讨为生现象长久没有改观,实在令人痛心,又常感无能为力。有时也会质疑我们追求的共富社会究竟有多遥远。

2.产生的社会根源及背景

(1)社会根源。正如我们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的存在及残疾人受教育较健全人失衡是引发流浪乞讨问题的社会根源。还有残疾乞讨人员中有些人是天生残疾,有些是后天因病或无钱医治所致,这与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不完善有关。


(未完,全文共3686字,当前显示11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