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摘要]从传播学视域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传播效果分析,存在一定的受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认知层面上不全面、不充分,在心理和态度层面上不接受、不认可,在行为层面上不践行。面对这些问题,应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在传播者方面,端正其态度,提升其信誉度,提高其权威性;在受众方面,加强其教育,使其受益,激发其热情;在传播内容方面,使其接地气、通俗化,喜闻乐见;在传播载体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样化手段、方式、途径大力传播。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路径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内涵和意义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的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化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的过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掌握最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理论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理论通俗化才能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掌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西方某些国家用所谓“自由”“人权”蛊惑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高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利于人民大众正确认识世界、识破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传播的内涵、基本特点、基本过程及构成要素
(未完,全文共8122字,当前显示10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