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透视现代人心性体验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这样的叙述并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欧洲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是相对一体的基督教社会,神学—形而上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形态,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个体心性,都具备这样的神学—形而上学形态。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面对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文化为核心,儒、道、释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相互融合的文化。

儒学文化是一个能够贯通宇宙、社会、人伦的完整思想体系。主要体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心性儒学、政治儒学和世俗化儒学。心性儒学探求“性与天道”为核心的宇宙观问题,以追求完美的道德人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为目的;政治儒学探求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问题,以纲常观念规范社会政治行为;世俗化儒学则以忠孝仁义等等道德化的生活理念,潜移默化的制约和规范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3]按照历代儒学大师的观念,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是“儒学精英”们关注的领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世俗化儒学只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范畴。

这种世俗化儒学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的道德化的生活心态(体验结构),道德观念在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当中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在世俗化儒学体系中却不再是一种理性的道德了,而是一种具有了宗教意识的道德观念了。宗教意识的道德虽然可以承担一些宗教的功能,但毕竟不是宗教。缺乏对生命意义的释义,对世俗化儒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憾。世俗化儒学为中国人提供的生命意义的释义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在宗法观念的人伦秩序中以限定的道德规范为目标,依据习俗生活,完成个人道德化的人生过程。至于何谓“限定的道德规范”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生活心态(体验结构)与舍勒所说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并不相同,只能理解为一种世俗化儒学的精神气质。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冲撞下崩溃了。“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既用于民族国家建构又用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资源。在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担当起了这一具有双重功效的精神资源。提供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建构功能理论的同时也必须成为能够提供一种与之相应的人的精神气质的资源。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社会公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基本理念,平等是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4]。在欧洲文化中,社会主义精神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中国社会对平等理念的追求主要是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抗衡,其次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诉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平等还只是文化精英们的理念,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理念。作为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过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得不和政治运动纠缠在一起,因此始终没有确立一个相对明确的社会主义精神体系。1949年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也必须是一种能够提供社会个体生命意义的释义功能的精神体系,于是出现了雷锋这个道德化的优秀形象。雷锋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生命意义的释义注脚。认真分析人们心目中理解的雷锋形象,不难看出,雷锋是中国传统的世俗化儒学理念中忠孝仁义的现代翻版,是世俗化儒学精神和二十世纪理想主义政治潮流的结合体。这种独特的心性体验结构成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弥漫的政治激情的群众基础。

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者们在接触了大量西方社会二十世纪的理论研究成果之后发现,其实中国的所有现代化问题都不过是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组成部分,强调共性也罢,宣扬个性也罢。问题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


(未完,全文共7050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