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水利建设质量管理途径分析

1水利信息化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发展方向模糊乃至偏颇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想的鼓动下,水利系统也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其实恰如倪光南院士指出的:“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口号在实践中变成了‘以中国的信息化带动外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化’”[3]。摸着石头过河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承担了“水利现代化的标志”的重任,于是,信息化一定程度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标志性工程”、“形象工程”。一些工程变成了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演示工程,领导和参观的人来了,开机演示,走了就关机。把信息化做成高(高性能高配置)、大(系统大项目大)、全(预期功能齐全)工程一度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目前,这种惯性依然存在。近10年来,闸站监控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并没有明显增加,但造价却明显增加,系统功能目标的提高与造价的大幅增长不匹配。一些中小型水库的溢洪闸,建库20~30年都没有溢洪的记录,但也要在溢洪道上建设远程视频和自动控制系统[4],因为这样才有现代化的样子。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模糊乃至偏颇,从根本上影响了质量。

1.2标准的约束作用尚未系统实现

大规模水利信息化建设之初,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标准在信息化中的作用[5]。自2003年3月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52个。这些标准基本保证了信息系统的技术一致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然而,面对林林总总、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始终不能适应、更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现有标准不能覆盖整个信息化工作,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自身特点的标准较少,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前后衔接、技术协调不够[6]。除了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外,建设、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更加缺乏。标准的质量约束和规范功能尚未系统实现,从技术上影响了质量。

1.3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

相对于信息化工程已有的硬件设施、应用软件、数据库等资源而言,在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效益还不明显,资源或数据的挖掘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的深度挖掘,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机制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由于资金投入渠道、项目来源、成果归属、建设标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资源整合难度大、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从功能上影响了质量。

1.4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水利信息化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设备质量方面。为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售后服务,采用同规格、型号乃至同一厂家的设备在技术上应该是最合理的,但设备采购必须遵循招标投标的规定,同时实行低价中标,一定程度造成了信息化设备品种过多、良莠不齐的局面。2)设备安装方面。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中标实施单位,大部分是系统集成商和设备供应商,并没有自己的设备安装技师队伍,安装往往分包给机电设备承包商负责,“二东家”的设备“安装”变成了“就位”,电缆“敷设”变成了“连通”,鲜有工艺良好、甚至真正合格的信息化安装项目。3)土建施工方面。水利信息化项目相应的土建工程内容体量小、分散而偏僻,一般都不是正规的队伍施工,土建不合格的情况经常发生。“集成式”和“就位式”的安装,末端土建承包人的低素质,从工艺上影响了质量。

1.5质量管理能力不足


(未完,全文共5933字,当前显示13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