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客观上,社会的进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人民期盼,远有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要求执政党能够正视困难和责任,心存忧患执政意识,解难题,破制约。


(未完,全文共4447字,当前显示13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