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

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

“有教无类。”这是25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要了解自己弟子,也就是被教育者不同的性格、才能、志趣、特长等,并根据这些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最早的“因材施教”。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是“因材施教”的积极拥护者,早在1919年他所撰写发表的《教学合一》一文中就曾提到:“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一来先生收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是陶行知先生第一次与“因材施教”联系起来。而在他的著作《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需要因材施教。松树与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这里,陶行知先生以“松树与牡丹”为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如果不“因材施教”所会带来的问题,还肯定了“因材施教”的价值。


(未完,全文共1626字,当前显示50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