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廉政党课:遏制腐败,从净化内心开始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也要看到,腐败因子还在滋生并未绝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意识这个内在因素出了问题。如果领导干部的初心和公仆意识趋于淡薄,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逐渐占领了他们的思想高地,意志不断受到蚕食、心理防线不断放松直至完全失守,就会形成7种极易导致腐败的错误心理,值得我们警惕。

(一)享乐心理。在当下商业环境活跃开放的时代,有充分的能力投身于消费活动,被标榜为“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乃至“个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某些领导干部为了填补一己私欲,用公款开豪车、住别墅,生活奢靡。近年来在对贪腐案件的查处中,一些落马官员腐败行为的次数极少是只有一次的,往往是屡犯多次,这表明贪图享乐的欲望像是无底洞,欲壑难填的心理倾向会诱发一次比一次更为严重的腐败行为。

前不久在市社集中学习的时候也接触到了这样一个案例,就是湖北宜化原董事长蒋远华。在视频访谈中,蒋远华就是深陷“自我成就”的光环里不可自拔,自认为湖北宜化取得的成就90%都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其他人加起来只有10%,在这样的心理因素下,逐渐膨胀到丧失理想信念和党性观念,带头大肆操办个人生日庆典,带头破坏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致使宜化集团党的领导丧失、党的建设缺失,先后有多名企业高管被立案查处;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信马列信鬼神;任人唯亲,独断专横,肆意浪费国家资财;私欲膨胀、索贿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最终蒋远华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

(二)异化心理。经济学上用“寻租”来解释对稀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非生产性利益的产生。领导干部手中握有的公权力也是“稀缺资源”,它会吸引各方资本热切追逐,以谋求公权力为自身资本的增殖提供便利。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却产生了自我膨胀心理,这种心理与权力的异化有关。

一些领导干部身居高位、掌握权力的时间久了,就把资本对公权力的追逐当成了对个人的追捧,违背了公权力的本质,使权力发生异化。在这种异化心理的作用下,他们把“权由民所赋”拋在脑后,罔顾公仆意识,不以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和使用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待权力的错位心理。

(三)失衡心理。有些领导干部在位时本来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当与他人的对比中可能会产生失衡心理,认为自己身居高位,得到的物质财富却比别人少,由此滋生出一种被“剥夺”的感受,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相对剥夺感”。出现相对剥夺感的官员没有把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看作人民公仆的荣誉和职责,反而因此产生埋怨、不满的心理。


(未完,全文共3402字,当前显示10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