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建设
城镇(城市)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样态。未来10年到15年,我国将逐渐进入城镇社会。现实的城镇化实践将深刻决定我国未来城镇社会的基本面貌。对城镇化的内涵、我国城镇化的方向道路及模式等基本问题进行“城市哲学”研究和前提性反思,对我国城镇化与城镇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城镇外延”与“提升城镇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全面的转换过程。城镇化的推进,决不仅仅是人们户籍身份的变化、城镇人口的增长、城镇空间面积的扩大,而是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变化。马克思曾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村庄向城市的过渡决不仅仅是规模大小的变化,虽然也包括规模变化在内;相反,这种过渡首先是方向和目的上的变化。”
如果说,城镇空间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镇化的外延特征,那么城镇的安全、自由、活力、意义则是城市、城镇的内涵变量。“安全”是指一个城镇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其重要表现是人们的人身、财产、声誉等主体权益不受侵犯,得到保护和尊重;“自由”是指一个城镇尊重并保护人们合理的思想与行为选择权,其重要表现是人们可以根据客观条件与主体需要选择并表现自身的思想倾向、行为方式;“活力”是指一个城镇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完善的经济体系,其重要表现是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创业机会与事业成长空间;“意义”是指一个城镇对人们具有情感、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其重要表现是人们在一个城镇工作与生活,不仅可能得到物质性、利益性满足,也可以得到精神的充实与情感的满足,并对这个城镇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在《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看来,神圣、安全、经济是一个城市持续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早在发轫之初,城区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一般而言,城市在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薄弱环节,都会损毁其生活,甚至最终导致其衰亡。”科特金所强调的也正是城市、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内涵变量。
对城镇发展而言,城镇外延的变化是一种量变,城镇内涵的转换与提升则是一种质变。一个只具有城镇外延,而没有城镇内涵或内涵度不高的城镇是不可持续、没有竞争力、没有未来的;反之,一个不断提升内涵的城镇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综合优势,从而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这就要求把着力提升城市内涵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镇化进程中“成就与风险”、“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未完,全文共3649字,当前显示10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