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尽管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过高,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表现为明显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从我国自身变化历程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有大幅度的下降;与同时期世界各国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相比,我国的表现既不逊于发展中国家,也不逊于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得到的计算结果表明,改革以来国民经济和各产业部门按照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计算的单位产出能源和电力消耗强度,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80—2002年22年间总下降幅度达66.8%;电力消耗强度22年间总下降幅度为22.7%。

工业部门作为最主要的排污部门,在最近几年,其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除了工业废气排放强度从2000年开始有轻微上升外,其他指标都是降低的趋势。最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态的恶化,主要是总产出增加导致排污总量增加所致。

(二)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经济增长仍未摆脱对基础工业的过分依赖,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的产业低度化现象仍很普遍。据统计,目前我国12种重要原材料的物耗水平高出发达国家5~10倍,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0%,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

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资源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建设资金短缺、劳动力严重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尖锐矛盾。虽然我国资本形成率高达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但由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真正能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上的资金仍很短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再加上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格局,我国的劳动力过剩和就业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5亿人,城镇公有制单位的富余人员也高达3000~4000万人,在21世纪的前10年仍是中国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


(未完,全文共2949字,当前显示9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