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防范四大陷井
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防范“四大陷阱”
秦为胜
十九大报告在原来“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防范“四大陷阱”,从国内经济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
防范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执政者可能遇到的“塔西佗陷阱”现象,以及新兴大国崛起中潜在的两大陷阱,一是“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要挑战原有世界体系,或者必然受到原有大国的遏制,由此必然引发冲突与战争。二是“金德尔伯格陷阱”,它是由美国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的,即如果原有大国已经无力领导世界,而新兴大国又不愿或者无力领导世界,那么世界会陷入无序。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信息网络开放,国际地位上升过程中将需防范“四大陷阱”。
一、“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在一些公共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就经常掉入这个陷阱:无论说什么,老百姓就是“老不信”。其实,“塔西佗陷阱”本身也正是近几年在公共舆论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只要网络搜索一下就知道,人们在评论公共事件的政府部门应对中就经常用到这个词汇,开始频繁使用也正是2011年发生高铁特大事故的时候。
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这一现象被放大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新媒体领域,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如此庞杂的信息发布主体深刻影响了舆论环境的生成,传统媒体不再拥有绝对发言权。有些事件通过网络放大,会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当这些孤立的事件在网上此起彼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判断趋向,互联网就有可能发酵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塔西佗陷阱”的舆论土壤。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从而引发一系列信任危机和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
(未完,全文共3537字,当前显示11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