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

上海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外文化汇聚点之一,是中国电影发祥地,中国图书出版重镇,中国戏剧大码头,中国文化重镇。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实践中,上海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国家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在承载国家工业化建设重任的同时,顺应城市功能转变,努力贯彻“双百”方针,形成具有明显社会主义特征,面向大众,体现时代性、革命性、战斗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建设步伐,上海文化历经复苏振兴、全面进步,繁荣发展三大阶段,城市文化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城市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旺,并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阔步迈进。

一、形成面向大众的文化发展格局

上海素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这里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孕育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等一批文坛巨匠,聚集了周扬、丁玲、田汉、夏衍、阳翰笙、周信芳、聂耳、冼星海、贺渌汀、刘海粟等各路文化名人;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文化码头”,各种文艺样式、流派在这里汇集,中西思想、南北文化在这里博弈;这里曾有过大光明、大上海、美琪、南京大戏院等在远东称得上一流的文化设施,并因此成为当时远东时尚文化消费的代表。但是,旧中国上海文化建设总体呈畸形发展状态,称得上精良的文化设施,不但是凤毛麟角,而且集中于租界,面向少数有产阶层,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大多是面貌陈旧,设备简陋,相当一部分已难以为继;城市文化形态一方面繁华热闹,另一方面落后无序,鱼龙混杂,良莠并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改造旧文化,建设面向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与城市所处的历史方位,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环境改变、所有制革命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尽快缩短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尽快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上海城市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上海服从国家战略,在把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方针指引下,由原来工商并重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由经济功能多元的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经济功能单一的生产性城市。城市功能的转型,经济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使命,文化建设相对处于从属地位。

城市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世界的敌视与封锁。上海作为中国开放度最高、与外部世界联系最广的城市,瞬间成为帝国主义势力封锁重压下的“孤岛”,整个城市形态,由原来开放的外向型城市,转变为被围困的内向型城市。城市的辐射力,包括文化辐射力减弱,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未完,全文共17557字,当前显示12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