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开发开放浦东与上海城市的发展

转型作为中国社会经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特征与标志,已深刻影响和融入中国经济社会众多领域。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始终是贯穿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主线,极大地拓展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自1843年被迫开放门户后,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信息、文化中心为一体,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国首位。解放后,为了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技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对于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对上海城市在转型期的活力再造和功能拓展提供了载体和空间。浦东的发展,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

一、开发开放浦东的历史背景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上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新貌。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上海却逐步失去了在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独领风骚几十年的地位。上海工业总产值、出口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有效利用率、商品调拨量、内迁工厂与技术人员输出等10项曾经独占全国第一。1982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1.4%,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7.9%,外贸出口总值占全国16.3%,内贸日用工业品省际调拨量约占全国45%,港口吞吐量占全国的38%[1]。然而整个20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仅为7.4%,低于全国平均9%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其中,1985年至1987年,上海连续3年地方财政收入不断“滑坡”。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位降到了第6位,落到了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浙江之后。

现代经济的全球扩张性要求必须占据便利的、通往世界各地的出海口,经济贸易中心有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处于中国南北18000公里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袤,具备得天独厚的国际经贸区位优势与国内辐射优势,一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内外贸易、进出口双向辐射的经济生长点,又是全国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劳动力素质较高。在世界经济重心正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新技术迅猛发展之际,上海的发展问题倍加令人瞩目。

(一)开发开放浦东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瓶颈

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既有自身发展问题,也有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的约束。

1.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未完,全文共11073字,当前显示10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