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思想五篇

【思想宣传范文】一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既不是源自文化哲学的理性思辨,更不是文化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狂躁。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有更基本深沉持久的精神支柱作用,但它同样离不开其他三个自信。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须跋山涉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和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会风平浪静。道路之争、制度之争、理论之争,会如大海之波涛,时高时低,它会影响对文化的自信。故此,我们不能局限在文化领域阐述文化,而应该从历史的认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伟大成就基础上阐述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

国家统一强大是文化传承连续性的根本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其实也是文明之源。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河流: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文明的产生与河流有关。河流可以不变,文明的发展却可以中断。并非所有古代文明的发展都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曾引用另一作者的话说,如果社会发生动荡和变革,建立在社会之上的文明也会发生动荡和变革。除中华文明外的世界其他三大古文明都发生过文明连续性的中断。当统一国家发生分裂或遭遇强烈动荡时,历史的连续性会中断,文化同样会因国家分裂而碎片化,演化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对自己古代的文化只有历史学的回忆,而无现实的延续性。

在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中断。它与地缘政治问题相关,但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国家自身的统一和强大。古代中国,周围没有比中国更强大的敌国,因而没有因敌国入侵所引发的亡国和分裂。中国先秦时的中原侯国都是姬姓兄弟叔侄关系;后来在中原政权周围和边陲存在不同民族政权关系,它们不是现代意义的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不同的民族政权的关系。它们都处在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的疆土范围之内,因而具有历史的双重性:从政治上说,它是不同民族政权的关系,但从民族角度说,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中的不同民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但不是外国入侵,而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更替。中国仍然是中国,尽管存在着王朝的变化,但王朝变化是统治者的更换,新旧王朝之间仍然存在连续性和关联性。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王朝易姓和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但没有因外国敌人入侵而产生的国家灭亡。中国内部不同政权的对峙,时间长短不一,最后仍然是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正是在王朝更替中,各民族文化得到整合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导的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人建立的清朝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此实乃偏激之论。元史、清史仍然是中国历史,它们尊崇的文化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西域诸民族政权以及辽金西夏的历史仍然被记载在中国正史之中,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保持国家统一,没有分裂成不同的独立国家;国家强大没有外国侵略者的占领,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必然会是统一的文化。当然在统一的国家中,各民族会有自己本民族文化,各地区有地域文化。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不是与主体文化脱钩、异道而行的另一种文化。中华文化是无侵略性的凝聚性的向心文化,它不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聚越紧。世界上没有完全由同一种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的两个不同国家。国家不同,主导文化就会不同;反之亦然。


(未完,全文共11502字,当前显示14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