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四大新思维新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四大新思维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在中央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导下,借力于多年积累下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丰富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新思路、新措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的出台,便是对这些新思路、新措施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从强调加大对“三农”投入到强调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从强调项目、资金扶持“三农”到强调人的发展,从鲜谈规划到强调规划先行,再到扶贫工作和农村文化体制建设思路的创新,这些均体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后,我省“三农”工作的全新思维。下面,我们就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解读这些新思维、新举措。

新思维之:公共财政阳光普照

建设新农村,对政府而言应该认真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战略,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财政体系带有向城市倾斜的特点,因此,《决定》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着力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决定》原文: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长效机制。

●加快县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省、市、县三级每年财政增量重点向山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投入逐年增长。2006年起,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也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决定》解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向城市倾斜,财政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不足,是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在国家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历史的必然趋向;那么,当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历史的必然。

目前,我省的gdp已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就必须把以往城市居民独占大头的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逐步照耀广大农村。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农村倾斜。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在内的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光靠农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扩大政府支持“三农”的规模和力度。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逐步解决农民遇到的“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和养老保障等问题。

新思维之: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对许多农村居民而言,规划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确实,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决定》提出,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体现了我省对“三农”工作认识的深入,是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体现。

《决定》原文:


(未完,全文共9456字,当前显示14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