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生态立县求发展自我修复谱新篇××县位于××回族自治区东部,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713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868.3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2.3%。干旱的气候条件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天然草场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趋上升,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后,县委、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动员广大群众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坚持“生态立县,效益优先”的原则,立足对传统畜牧业的变革和提高,全面推行草原禁牧,走科学舍饲圈养的路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立草为本、为养促种、为牧而农,建立贫瘠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修复成功之路。
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围栏面积21.72万hm2,发展人工种草5.69万hm2,人工补播改良草场2.0万hm2。为进一步解决生态自我修复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托项目共建成标准化舍饲养殖温棚15984座,改造低标准舍饲养殖温棚3000座。建“四位一体”、“三位一体”温棚2500座。使畜牧业养殖形式由草场放养向集约化舍饲养殖方向进行了转变。有力的保护了天然草场,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
——在生态修复试点建设上
一是在全县实施封山禁牧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重点区域实行人工围栏封育、补播等等修复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全县实施封山禁牧以来,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21%,提高到46.2%,生态修复试点区内的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26%提高到70%。物种丰富度指数得到极大提高,野生甘草、麻黄等中药材重新恢复了生机,生物多样性发展,水土流失强度明显下降,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控制了风沙危害,减轻了自然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全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未完,全文共2415字,当前显示7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