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园实际开展课程改革
以前,我们把课程内容仅仅定位在“教材”上。老师“教”得多,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方式上也不太注重尊重孩子的个体意愿,在评价上单纯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去评价他们,幼儿的个性得不到承认和发挥。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幼儿园课课程内容最核心的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孩子智力、知识方面的成长;要引导孩子主动发展,把自主还给孩子,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不再是老师单向地传授知识;要让孩子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而不是让孩子在被动地学习、机械地学习中上失去学习兴趣。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的观念转变,但是,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并没有多大的难度,通过学习《纲要》,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理论,而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是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
为此,我园围绕如何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如何结合我园的实际进行课改,如何帮助教师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等问题进行了尝试。
一、更新内容,有机整合。
新《纲要》中“在教育的目的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理念告诉我们,课程设置既要在大的方向上有目标可循,也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我们应把计划预定和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目标指引下的整和课程。
1、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好教材,预定课程和生成课程相结合
年初,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新《纲要》,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我们发现手中的《省编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分别订购了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最新出版的幼儿园教材,经过认真的筛选,选择了一套适合幼儿园实际的教材,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
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以南师大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主要内容,选择《山东省编教材》中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可操作的、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预定课程的内容。这些预定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方向性,同时给教师留有生成课程的空间。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事件能够给孩子带来切身的体验,调动孩子各种感官去发现,去体验。结合莱阳的社会环境、自然资源,我们在课程中设置了带孩子走出去学习的内容,带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感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参观莱阳外向型工业园,观察莱阳梨汁生产流水线,感受现代化工厂的机械化,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参观军营:亲眼目睹解放军内务的整齐,认识装甲车、坦克的庞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领中大班的孩子参观农学院,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等。
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教师们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孩子启发引导,使每一项活动都发挥最大的教育意义,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如:参观工业园前,我们先与工厂联系,了解梨汁的生产过程,然后教师带领孩子一起讨论了解。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给孩子讲解,引发孩子提问。参观结束后组织孩子进行谈话,并请孩子把看到的讲给父母听,家长把孩子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再反馈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孩子、父母发生了有机的互动,既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参观过程中幼儿乘车、与工人的接触等活动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些有益的经验。
3、让环境说话
(未完,全文共6006字,当前显示136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