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配合2005年教育部关于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社科部以我院重点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代表,初步实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具体计划如下:
一、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原则。任何科学理论都源于实践,同时又都负有指导实践的任务。政治理论教学更是如此。它不仅要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能力的制约,更会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有关的社会实际及其在思想上的影响,有理有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辨真伪、分清是非,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并逐步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才能真正取信于学生,学生也才能接受和掌握所学的原理概念,提高思想觉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变成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行动的指南。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确立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针对性原则。
一方面,实践教学要针对理论教学内容来扩充。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实践性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且思想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
第二、实效性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开展社会实践必须使学生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富的感性的第一材料,真1
正让理论教学入眼、入耳、入脑。
二、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直接关系到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在社会实践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根据学校教学规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等要求来选择社会实践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三类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
(1)固定实践基地“小分队”式实践方式
固定实践基地的开拓是课程社会实践发挥长效作用的保障。我们可以根据学院具体情况,积极参加团委和各个学院组织开发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如外青夜校、曹路镇政府、居委会的挂职锻炼等,也可以主动地积极联系社会,有目的有选择的建立本课程改革的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单位签订相应的协议,使实践基地做到制度化、长期化、产业化。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可以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比。比如:参观、访问、社会劳动、科技服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展览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由此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坚定信念。
(2)“上班式”实践方式
(未完,全文共4370字,当前显示14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