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八天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罗江县党政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望学习内容可以说是“宏观分析到位、微观案例精典;理论深入浅出,实例生动鲜活;教、望、问相结合,形式多内涵厚;回味无穷无尽,牵动无时无刻。”下面我谈谈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所得

(一)善于通过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分析、研判来把握经济走势,从而使地方经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胡云超教授关于《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与走势展望》的讲座,使我明白宏观经济调控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体现的是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一直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大量投放货币、新增贷款)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一直紧缩的货币政策(指大量减少货币投放、收紧贷款)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严重下滑;一直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当),才是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执行的工具是利率、存款准备金和有价证券交易的市场公开(如:国债)及政府对银行的直接干预(如:贷款规模)等。二是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变动财政收支来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赤字、发债和减少政府支出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必须有个度,否则会造成政府难以维系或国家债务危机(如:希腊);反之,便是消极的财政政策,将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甚至负增长,会使百姓收入和就业下降。财政政策执行的工具是预算增减、税负调整和国债量。三是国际政策。它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关系,国家通过调整关税来体现贸易政策,通过外资投资政策来体现资本政策,通过汇率来体现外汇政策。

(二)善于把地区经济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这样方可快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王金定教授《上海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课的分析,使我认识到:1927年上海建市,立市80多年,回顾其发展和定位历程,可以说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大局的层面来思考并取得经济飞跃值得深思和借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接着1990年党中央提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基础上,按照“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的思路,通过恢复民生银行、建立浦东银行,恢复证劵交易,建立保险公司来搞活金融,获取庞大的开发资金,从而使过去荒凉的浦东成为如今中国发展的“标杆”之一。到2011年浦东的gdp5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0亿元,其人口占上海的1/5,经济总量占上海的1/4。由于浦东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去深入思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从而获得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并取得高速健康发展。浦东的发展为上海逐步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完,全文共8582字,当前显示12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