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价值的人类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这种理论解释了商品生产过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具备上述的前提,就可以考察工人劳动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商品中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计算。这就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手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章脉络


(未完,全文共5715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